中國歷史系列條目
史前時代註
舊石器時代
中石器時代
新石器時代
古國時代(三皇五帝)
銅石並用時代(黃河文明、長江文明、遼河文明、珠江文明)
夏前21世紀—前17世紀
商前17世紀—前11世紀
周前11世紀︱前256年
西周 前11世紀—前771年
東周前770年—前256年
春秋 前770年—前5世紀
戰國 前5世紀—前221年
秦前221年—前207年
漢前202年︱220年
西楚 前206年—前202年西漢 前202年—9年
新 9年—23年
更始政權 23年—25年東漢 25年—220年
三國220年—280年
魏220年—266年
蜀漢221年—263年
吳222年—280年
晉266年—420年
西晉 266年—316年
東晉317年—420年
五胡十六國304年—439年
南北朝420年︱589年
宋 420年—479年
北魏 386年—534年
齊 479年—502年
梁 502年—557年
西魏535年—557年
東魏534年—550年
陳 557年—589年
北周557年—581年
北齊550年—577年
隋 581年—619年
唐 618年—907年武周 690年—705年
五代十國907年︱979年
後梁907年—923年
十國(吳、南唐吳越、閩前蜀、後蜀荊南、楚南漢、北漢)907年—979年
遼(契丹)916年—1125年西遼1124年—1218年
後唐923年—937年
後晉936年—947年
後漢947年—951年
後周951年—960年
宋960年︱1279年
北宋960年—1127年
西夏1038年—1227年
南宋1127年—1279年
金1115年—1234年
蒙古帝國 1206年—1368年元 1260年/1271年—1368年北元 1368年—1388年
明 1368年—1644年南明 1644年—1662年
後金 1616年—1636年清 1636年/1644年—1912年
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1912年—1949年
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今
中華民國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
相關條目
中國史學史
中國歷史年表
中國朝代
中國首都
中國語言
藝術史
經濟史
教育史
科技史
法制史
新聞史
軍事史
水軍史
統一史
環境史
中國歷史年表閱論編
蕭衍建梁
編輯
南齊末年,皇帝蕭寶卷行事荒淫,並大肆誅殺大臣,殺死尚書令蕭懿並追殺其兄弟,蕭懿的弟弟雍州刺史蕭衍因此聯合行荊州府事蕭穎胄起兵,擁立蕭寶卷的胞弟荊州刺史南康王蕭寶融為帝。蕭衍攻入京城,蕭寶卷被殺。因蕭穎胄已病逝,蕭衍成為蕭寶融勢力唯一領導人物,以太后王寶明名義加封自己為建安郡公、梁公、梁王及殺死蕭寶卷的兒子、兄弟、堂兄弟,僅蕭寶卷庶兄蕭寶義因殘疾、胞弟蕭寶夤北逃而倖免(庶弟蕭寶源雖未被殺,但也很快病死)。他雖迎蕭寶融進京,但在蕭寶融進京前即迫其禪位,改封蕭寶融為巴陵王,次日即殺之,以蕭寶義續封[3][4][5]。
盡管蕭衍算是南齊宗室,但與南齊皇室的關係疏遠,其共通的祖先得追溯到西晉時期的蕭整,為了給自己製造登基的合法性,他不繼承齊朝的皇統,而是以其新的封號「梁」作為國號。他自稱明帝勛臣而受禪,後為對抗蕭寶夤,改稱自己推翻蕭寶卷之舉是為齊高帝、齊武帝子孫報仇,亦不再自居明帝勛臣。
梁武帝蕭衍在代齊即位後厲行儉約,令南梁前期國勢頗盛。然而武帝迷信佛教,曾三次出家為僧,令朝臣須用大量金錢為他贖身。他又大建佛寺及翻譯佛經,令佛教大盛,可是佛事太過損害經濟,令梁朝國勢開始衰弱。
侯景之亂
編輯
其後東魏叛將侯景投降,武帝本欲借侯景之力北伐,侯景見南梁國勢衰弱,加上武帝出賣自己,遂有反叛之意,終於548年爆發侯景之亂。皇侄臨賀王蕭正德曾被過繼給武帝,卻未能被立為皇太子且回歸本宗,心懷不滿,與侯景勾結,侯景許諾擁立其為帝。侯景圍攻建康,包括皇子宗室們所統領的各地兵馬多觀望不救,蕭正德奉命抵抗時率軍倒戈。侯景攻克建康外城後,立蕭正德為帝。549年侯景攻克建康城,以武帝名義解散勤王軍隊,廢殺蕭正德,武帝亦被其囚禁餓死,這場亂事亦是梁朝滅亡的關鍵。
武帝死後,侯景立皇太子蕭綱為傀儡簡文帝,把持朝政。同時,不服從侯景的南梁地方勢力彼此也互相攻伐及求援於北齊、西魏。武帝第七子湘東王蕭繹攻殺武帝第一任太子蕭統子河東王蕭譽,迫使其弟岳陽王蕭詧以襄陽降西魏,受封梁王;武帝第六子邵陵王蕭綸降北齊,亦受封梁王,但因蕭綸因與北齊結盟而失去南梁支持,遭蕭繹、侯景打擊,最終被西魏所殺;武帝幼子武陵王蕭紀據益州稱帝。其他地方勢力亦有被侯景所滅者。北齊和西魏相繼乘機奪淮南和中國西南大片土地,梁朝國力急劇衰敗,只能偏安長江以南。雙方互有勝負,但總體來說在軍事上北朝轉強,南朝逐漸轉弱。
天正元年八月十七日(551年10月2日),侯景迫梁簡文帝禪位給梁武帝故太子蕭統孫豫章王蕭棟,改元天正。天正元年十月初二日(551年11月15日),又殺梁簡文帝。天正元年十一月十九日(552年1月1日),迫使蕭棟禪位,改國號為漢。
江南殘破
編輯
552年,蕭繹滅侯景,在江陵稱帝,史稱梁元帝;指示收復建康的手下殺死蕭棟兄弟,沒有還都建康。年底,他殲滅蕭紀勢力,但期間他聯合西魏致使益州被西魏所得。
553年,北齊出兵意圖擁立武帝侄湘陰侯蕭退為帝,未果。
因梁元帝與西魏交惡,555年,西魏攻克江陵,迫使梁元帝父子投降,然後殺之,在江陵立蕭詧為帝;元帝諸子僅晉安王蕭方智倖存,大將王僧辯等不承認蕭詧,在建康擁立蕭方智為梁王,以太宰承制,準備擁立為帝,卻因被北齊所敗,被迫同意北齊所請,改立蕭懿子蕭淵明為帝,蕭淵明亦應王僧辯所請,立蕭方智為皇太子。另一大將陳霸先隨即以王僧辯投降北齊、拋棄先帝之子為由襲殺王僧辯,迫使閔帝蕭淵明禪位給蕭方智,蕭方智史稱梁敬帝。陳霸先代表敬帝對北齊稱臣,後又擊敗北齊,亦掌握了朝中大權。
太平二年十月初六日(557年11月12日)梁敬帝禪位當時已為陳王的陳霸先[6],陳霸先於是在太平二年十月初十日(557年11月16日)稱帝,建立陳朝。[7]
蕭莊即位與敗亡
編輯
陳武帝稱帝後,梁朝的殘餘勢力與地方豪強還不斷起兵反抗。廣州刺史蕭勃起兵北上,陳武帝陳霸先派周文育、侯安都等平定廣州,消滅蕭勃。湘州刺史王琳據州抗陳,陳武帝派軍進剿,都戰敗失利。王琳進軍占據江州,並求助北齊,立永嘉王蕭莊為帝,改元天啟。天啟元年(558年)三月,在齊文宣帝高洋派兵幫助下,王琳擁立蕭莊以繼承梁朝,於郢州即位,並追諡蕭淵明為閔皇帝。蕭莊任王琳為侍中、使持節、大將軍、中書監,準備東下攻陳朝。[8][9][10]天啟三年(560年),王琳舉兵東下,北齊派兵萬餘人配合,直指建康。天啟三年二月十四日(560年3月26日),王琳於蕪湖附近的梁山敗於陳朝太尉侯瑱,退回江州,上游根據地湘州也被北周奪取;北齊軍在博望被陳軍攻擊,北齊將領劉伯球被俘虜,資儲船艦盡被沒收,數萬人也被俘虜。王琳只得帶他的妻妾和左右十多人,渡江逃亡北齊。[10][11]蕭莊在御史中丞劉仲威的侍奉下,前往壽陽,投靠北齊。[12]
北齊皇建二年(561年)正月,齊孝昭帝高演派王琳從合肥出發,召募北方武人,想求得進一步發展。陳朝合州刺史裴景徽,是王琳的哥哥王珉的女婿,他請求讓他家裡的奴僕為王琳充當嚮導。齊孝昭帝讓王琳與行台左丞盧潛帶兵一起去策應裴景徽,王琳為了慎重起見,便藉口說要考慮,一直沒有作出決定。裴景徽擔心自己求作內應的事洩漏出去,就挺身而出逃奔了北齊。齊孝昭帝任命王琳為驃騎大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、揚州刺史,讓他鎮守壽陽。[13]北齊武平元年(570年),北齊授蕭莊特進、開府儀同三司,封梁王,並承諾幫他復興梁朝。[12]北齊武平四年十月十三日(573年11月22日),陳將吳明徹攻陷壽陽,王琳被殺。[14]北齊承光元年(577年),在復興梁朝之前,北齊就滅亡了,蕭莊在鄴城含恨而死。[12]
後梁續國
編輯
主條目:西梁
蕭詧,梁武帝孫,封岳陽王,任雍州刺史,後降西魏。承聖三年(554年),助西魏攻破梁元帝都江陵,被封為梁帝。次年,蕭詧即帝位,都江陵,史稱後梁或西梁。[15]後梁雖然以南朝正統自居,與陳朝對立,但地少國弱,一直是北方西魏、北周和隋朝的附庸國。[16]後梁先後依附於西魏和北周,相繼傳位於蕭巋、蕭琮。隋文帝楊堅即帝位後,對後梁採取招撫過渡政策。廣運二年九月十九日(587年10月26日),隋文帝徵召蕭琮率臣入朝,廢除後梁,蕭琮為柱國,封莒國公。其弟蕭瓛及叔父蕭岩舉城降陳,後梁國滅。後梁三帝都江陵共33年。[15][17]
隋大業十三年十月十九日(617年11月22日),梁宣帝曾孫蕭銑起兵,自稱梁公,而後稱梁王,建年號鳳鳴。[18][19]鳳鳴二年(618年),蕭銑稱帝,署置百官,復辟梁朝。勢力範圍東至三硤,南盡交址,北拒漢川,皆附之,勝兵四十餘萬。[19]鳳鳴五年(621年),唐高祖李淵命趙郡王李孝恭、李靖率兵攻打蕭銑,包圍其都江陵。鳳鳴五年十月二十一日(621年11月10日),蕭銑不忍連累百姓,開城投降,到長安後,被唐高祖斬首,梁朝的這次復辟共歷五年。[20][21]